省委教育工委关于印发《江苏省高校统一战线同心教育实践基地质量提升行动计划》的通知
苏委教函〔2023〕3号
各高校党委: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统一战线工作,省委教育工委结合工作实际,研究制定了《江苏省高校统一战线同心教育实践基地质量提升行动计划》,现予以印发,请各高校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江苏省高校统一战线同心教育实践基地质量提升行动计划
省委教育工委
2023年3月2日
附件
江苏省高校统一战线同心教育实践基地质量提升行动计划
为充分挖掘和利用江苏高校丰富的统一战线历史文化资源,推动高校统一战线工作创新发展,省委教育工委从2020年起,在全省高校组织开展了统一战线同心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工作,分三批共命名了59个同心教育实践基地。为更好地发挥基地示范引领作用,提升建设内涵质量,使之成为高校开展统战工作的重要载体,更好助力新时代教育强省建设,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推动落实中央和省委统战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守正创新,增强统战意识、善用统战思维、提高统战能力,发挥统一战线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政治作用,持续整合校内外统战资源,着力以内涵化建设提升基地质量、以集群化建设拓宽基地功能、以特色化建设打造基地品牌,进一步提升全省高校统战工作效能,展现统一战线新担当新作为,服务新时代教育强省和“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
二、工作目标
通过三年左右时间,推动全省高校统一战线同心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内涵质量整体提升,作用发挥成效显著。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基地管理更加规范。高校党委对基地建设工作领导进一步加强,学校各部门、院系、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和统战团体充分依托基地开展工作,基地管理运行的制度保障更加健全,大统战工作格局更加完善。
(二)内涵建设更加深化。将突出统战主题、聚焦统战职能、发挥统战作用作为重要建设方向,着力打造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教育基地、党外代表人士培养锻炼基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活动基地、侨界人士和归国留学人员的报国创新基地,统一战线的凝聚力、服务力、影响力不断提升。
(三)基地功能更加完善。着力拓展基地功能,增设活动平台,聚合统战资源,有效发挥基地“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作用,推动基地优势互补、共建共享,实现“三联三创”,即联基地、联成员、联一线,创特色、创机制、创成效,统一战线服务大局的集群效应更加凸显。
(四)服务效能更加彰显。围绕教育中心工作,推动基地精准服务教育改革发展,推进统战工作实践创新,因地制宜打造新时代同心教育品牌项目,以品牌影响力提升基地建设质量,彰显统战工作效能。
三、重点任务
(一)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高校党委高度重视同心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工作,校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每年研究基地建设重点任务,为基地运行提供人财物等方面充分保障。结合实际制定本校同心教育实践基地质量提升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细化责任分工。定期梳理和展示统战代表人物和党外人士的先进事迹,凝练打造基地特色品牌,浓郁丰厚统战文化氛围。建立健全高校之间、校地之间的基地交流合作机制,结合行业特色、地域范围等,加大人才、场馆、活动等的共建共享力度,每年联合举办1-2次结对活动,形成建设合力。
(二)进一步加强思想引领。强化基地的思想政治引领功能,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培训和专题活动,及时宣讲党的统一战线最新理论成果,不断提升党外代表人士履职能力。每年依托基地组织校内统战业务培训1-2次,承担校外统战业务培训和学生公益性课外实践活动等。创新思想引领方式,适应新时代传播规律,全面立体展现统一战线新担当新作为,让广大师生员工听得懂、能理解,增进对统战工作的参与感、亲近感、认同感。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依托基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相关活动。完善基地场地设施,及时更新展板、宣传册、视频等,利用好“三微一端”等各类媒体平台,构建统战宣传教育矩阵,做到线上线下有机结合。探索“智慧统战”建设,增强基地宣教服务效果。
(三)进一步丰富实践活动。围绕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等方面,利用基地资源优势,创新实践活动形式。组织学校各民主党派基层组织、侨联、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欧美同学会依托基地开展联谊交友、建言献策等工作,搭建团结合作、凝聚共识、发挥作用的平台。依托基地学校每年开展形式多样、界别交叉的实践活动,校内各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和统战团体原则上每年开展1次活动。加强校际校地间的交流互鉴,每年组织统战成员赴各类统战基地资源外出考察调研。加强统战理论研究,设立统战研究专项或纳入校级党建和思政课题的申报指南,依托基地开展统战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
(四)进一步强化作用发挥。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依托基地资源在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等方面发挥党外人士作用,学校党外代表人士参与面达到80%。针对学校统战工作特色和基地特点,凝练打造新时代同心教育实践基地品牌项目。依托基地搭建党外知识分子建言献策平台,相关成果得到县市级以上认可采用。开展的统战理论和实践创新研究成果,受到县市级以上肯定或表彰。基地建设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和显示度,每年在校内外各级各类媒体平台上进行宣传报道。组织学校统一战线各界人士、广大师生对基地建设成效开展测评,听取意见建议,推动作用发挥。
四、组织实施及管理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高校党委对照行动计划四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参照《同心教育实践基地质量提升行动指南》(见附件),制定同心教育实践基地建设任务书,并明确每年基地质量提升的目标任务和责任清单,按计划组织实施。每年年底前,各高校报送本年度基地质量提升成效相关佐证材料。
(二)实施分类指导。省委教育工委已命名的59个省高校统一战线同心教育实践基地,均须组织实施。高校自行建设的校级统一战线同心教育实践基地,自愿参加,省委教育工委根据建设成效择优进行命名。原则上每所高校只命名1个省高校统一战线同心教育实践基地。
(三)注重结果运用。省委教育工委将同心教育实践基地质量提升行动计划的实施成效,纳入省属高校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内容。每年组织专家对学校报送材料进行核查,视情开展现场抽查,并根据基地作用发挥实际情况安排以奖代补经费。
附件
同心教育实践基地质量提升行动指南
项目 | 基地建设参考内容 |
体 制 机 制 | 1.高校党委高度重视同心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工作,出台基地建设相关制度文件。学校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每年研究基地建设重点任务。为基地运行提供人财物等方面充分保障,每年实际支出用于基地建设的经费本科院校10万元左右、高职院校5万元左右。 |
2.各高校结合实际制定并印发本校同心教育实践基地质量提升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细化责任分工。 | |
3.定期梳理和展示统战代表人物和党外人士的先进事迹。凝练打造基地特色品牌,浓郁丰厚统战文化氛围。 | |
4.建立健全高校之间、校地之间的基地交流合作机制。结合行业特色、地域范围等,加大人才、场馆、活动等的共建共享力度。每年联合举办1-2次结对活动。 | |
思 想 引 领 | 5.强化基地的思想政治引领功能,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培训和专题活动,及时宣讲党的统一战线最新理论成果,不断提升党外代表人士履职能力。 |
6.每年依托基地组织校内统战业务培训1-2次。积极承担校外统战业务培训或学生公益性课外实践活动等。 | |
7.创新思想引领方式,适应新时代传播规律,全面立体展现统一战线新担当新作为,让广大师生员工听得懂、能理解,增进对统战工作的参与感、亲近感、认同感。 | |
8.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依托基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相关活动。活动覆盖面较广,每年参与师生人数占比较高。 | |
9.优化完善基地场地设施,及时更新展板、宣传册、视频等。利用好“三微一端”等各类媒体平台,构建统战宣传教育矩阵,做到线上线下有机结合。 | |
10.探索“智慧统战”建设,增强基地宣教服务效果。 | |
实 践 活 动 | 11.围绕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等方面,有效利用基地资源优势,创新实践活动形式。 |
12.组织学校各民主党派基层组织、侨联、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欧美同学会在基地开展联谊交友、建言献策等工作。 | |
13.学校依托基地每年开展形式多样、界别交叉的实践活动。校内各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和统战团体原则上每年依托基地开展活动1次。 | |
14.加强校际校地间的交流互鉴,每年组织统战成员赴各类统战基地资源外出考察调研不少于1次。 | |
15.加强统战理论研究,设立统战研究专项或纳入校级党建和思政课题的申报指南。依托基地开展统战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每年累计1-3项。 | |
作 用 发 挥 | 16.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依托基地资源在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等方面发挥党外人士作用。 |
17.每年依托基地开展的各类活动,学校党外代表人士参与面达到80%。 | |
18.依托基地搭建党外知识分子建言献策平台。每年被高校或县市级以上部门认可采用的建言献策成果不少于2项(专科院校不少于1项)。 | |
19.组织学校统一战线各界人士、广大师生对基地建设成效开展测评,参与人数较多,满意度达80%。 | |
亮 点 成 效 | 20.基地建设工作有特色、有创新,在围绕学校中心工作、服务发展等方面有显著成效和标志性成果,打造基地品牌项目至少1项。 |
21.基地建设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和显示度,每年在校内外各级各类媒体平台上的宣传报道统战工作次数不少于3次。 | |
22.每年依托基地开展的统战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成果,受到县市级以上肯定或表彰的不少于1项。 | |
23.在省级及以上媒体、会议上交流经验。基地相关建设成效受到省级以上有关部门表彰。 |